100%

  ◇蔣山傭殘稿◇

  關於顧炎武的蔣山傭殘稿 華忱之

  卷一

  卷二

  卷三

  ●關於顧炎武的蔣山傭殘稿 華忱之

  華忱之

  明清之際傑出的愛國活動家和具有進步思想的學者顧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學問淹博,著述繁富。但死後遺書文稿,均為其甥徐乾學、徐元文取至北京,祕不示人。當時雖亭林嗣子顧衍生亦「不克常見」,只得從諸友人處「攈摭一二」(據顧衍生亭林著書目録跋)。徐氏兄弟對亭林詩稿又「不之愛惜,或為人取去」(何焯菰中隨筆序)。由是亭林遺著頗多散佚。幸有亭林門人潘丰為之刊行若干種,其中如亭林文集及潘刻之一。但所刻也僅是亭林文稿的一部分,並不能窺見全豹。因此,潘刻亭林文集雖對我們研究顧亭林的生平和著述,有很大參考價值,但還希望能獲見一個比較接近亭林文稿真面目的本子,來互相比勘,從而可以更深入地考見顧亭林一生出處大節和言論活動,而舊鈔本蔣山傭殘稿的出現,就大體上解決了一部分問題。

  蔣山傭殘稿,顧炎武著。舊鈔本,三卷。原稿久佚,其傳録之本,據我所知在國內有兩本:一藏常熟瞿鏞鐵琴銅劍樓,一藏上海涵芬樓。涵芬樓所藏,早已於「一·二八」日本侵略上海時付之一炬;瞿氏所藏,未見於著録,現亦不知存否?這本殘本,也係舊人傳録之本,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舊藏。抗日戰爭前由大阪府立圖書館就就原藏本攝影。原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稿心上方標「蔣山傭殘稿」,下方題「尚志堂」三字。首尾有「秦峯陸熙」、「文穆」、「大阪府立圖書館」諸印。陸熙,清初畫家,其生平經歷已不能詳考。文穆當是陸熙的字,尚志堂不知即陸氏的室名否?殘稿共收九十九篇(內有一篇文字殘缺),除記與孝感雄先生語一篇外,均係書札。題目下間或有顧衍生所注某某人的姓名、籍貫或簡歷。文中遇有「葷下」、「先妣」等字,均跳格書寫;遇有「炎武」字則作空格。可以推見原底本恐即顧衍生就亭林原稿手録,而傳録之本大約又係從顧衍生鈔本録出。因之,所有格式亦仍其舊,依然保持原稿的面貌。後附熹廟諒陰記事一卷,係顧亭林紀述有關明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時「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的始末,起明光宗泰昌元年九月至十二月。為研究明史者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參考資料。據李雲霑(亭林門人,又係顧衍生之師)與人論亭林遺書牋稱:「先師(按指顧亭林)當日著作甚富,即以晚所見而言,尚有岱嶽記四卷、熹宗諒陰記一卷(三大案皆在內,係霑手録)、昭昭夏遺聲二卷(昭夏者,中夏也。選明季殉節諸公時,每人有小序一篇,係霑手録)。……今諸書不知在於何處,深為可惜。 【 載國粹學報第一年第七號。】 知熹廟諒陰記事原稿在顧亭林逝世不久,即不知流轉何所。但這還是在乾隆大肆焚燬所謂「違礙」書籍以前的事。至乾隆悍然下令查繳「違礙」書籍以後,在外省移咨應燬各種書目中,已列有無名氏熹廟諒陰記事,當即顧亭林所撰之書。據此可知熹廟諒陰記事原本,在乾隆下令焚書時必然已遭焚毀。因而這本經舊人傳録的殘稿和記事,在日本也一向被珍視著,至譽為「海內孤本」(日本長澤規矩也亭林著述考中語)。自清代以來向未刊行。

  我們取殘稿與潘丰刻本亭林文集詳加比勘,其中兩見於殘稿和刻本文集的有與友人論服制書等三十九篇;為殘稿所有而未刻入文集的有答門人毛景岩書等六十篇。這未刻入亭林文集的六十遺文特別值得珍視。它們涉及的方面極其廣泛,有些是顧亭林談山東章丘謝世泰侵占他的大桑家莊田產的(如殘稿卷一答張稷若書、與魏某書等);有些是談他北游山東和旅行晉、陜的(如殘稿卷二答人書等);有些是談他被陷入濟南黃培詩獄的本末原委的(詳後);有些是否談他力拒佐修明史和不應博學鴻詞科試的(如殘稿卷二記與孝感熊先生語、與蘇易公及卷三與蘇易公書等);有些示談他晚年定居關中和營建朱子祠堂的(如殘稿卷三留書與山史、與三姪、與王山史、又與王山史等書);有些是談他的私人室家之事的(如殘稿卷一答再從兄書等)。這些書札,有的可與亭林文集互相印證補充(如寄與孝感雄先生語各篇);有的可訂補清吳映奎、張穆諸家顧亭林年譜所未備(如康熙十八年,顧亭林辭四川總督周有德西安之聘,並為了擺脫他們的羈絆。飄然出關,作嵩山、少室之遊。具見殘稿卷一與李星來、卷二與李紫瀾、卷三復周制府諸書)。特別是顧亭林談他被陷入濟南黃培詩獄的幾篇書札,潘刻亭林文集全未刊入,這顯然是刻書時有意刪去,以避「時忌」的。幸張穆顧亭林年譜於康熙七年下載有亭林談及濟南詩獄的書札若干通,但殘稿二卷還載有亭林談及此事的與人書(四篇)及與原一甥、上國馨叔諸書。這些篇書札既可與張譜所收互相印證補充,更可貴的還在於,殘稿這幾篇書札,竟無一篇與張譜所載者重複,即使單從輯佚角度上著眼,也是值得倍加珍視的。因之,這本殘稿的特殊價值所在,不僅為我們考訂顧亭林生平行事及其「以遊為隱」,志圖恢復的深意苦心提供了十分真實而具體的說明和例證;更重要的是,這些篇書札還真實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社會一些醜惡的現實。如清代官僚集團的腐敗黑暗,人民在官僚、地主和高利貸的重重壓榨下至於「人多相食」的悲慘命運;以及清廷如何通過文字獄、舉博學鴻詞科、開明史館等措施,以盡其摧殘民族文化、牢籠和殺害遺民志士的「能事」。使我們今天讀到這些文字,還彷彿可以想見顧亭林當日堅持鬥爭,不屈不撓的精神面貌。

  至於兩見於殘稿及刻本亭林文集中的三十九篇書札,經過比勘,也發現了殘稿文字有的可疏通補苴刻本文字的疑滯和闕誤(如殘稿卷一與王山史書等);有的可訂正張穆顧亭林年譜詩文繫年的舛錯(如殘稿卷一又與熊耐荼書等) 【 詳見拙作論顧炎武的蔣山傭殘稿。四川大學學報一九五九年第五期。】 ;有的可攷知顧亭林作書年月和收書人的姓名(如殘稿卷二與郭九芝辭祝書等)有的還可從而考見顧亭林的立身行事、遊踪活動與誓死不仕異朝的孤忠亮節的。真是佳處聯翩,難以縷舉。像殘稿卷二答李子德書、卷三答潘次耕書文末較刻本文集多出的那各一節文字,又是多麼義正詞嚴,有力地展現出一位抱著亡國慘痛的遺民志士,對於故國的懷戀和凜然不屈的民族氣節!這些文字,對於三百年以下的人在潛移默化中所起的鼓舞作用,又遠遠不是文字校勘上的得失所可比擬的了。

  我們知道,顧亭林的詩文在生前即屢經增刪改易,有著詳略上的不同。如答俞右吉書目自云:「至於向日流傳友人處詩文,大半改削,不知先生於何見之。」(殘稿卷一)又與潘次耕札異云:「寄去文集一本,僅十之三耳,然與向日鈔本不同也。」(亭林餘集)這本殘稿係據亭林原稿傳録,文中所描述的情事和口吻,大體上都最為接近本來的面目。自清吳映奎、車守謙、張穆、余嘉以次諸人均未見及 【 據吳映奎、張穆顧亭林年譜和余嘉顧亭林詩譜所輯亭林著述目録均未列有蔣山傭殘稿,是其體。】 ,至可珍惜。因之,今天將這本幸存於焚禁之餘的殘稿和記事重加編次刊行,以供國內外文史學界人士的研討,就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有著特殊意義的工作。

  ●蔣山傭殘稿卷一

  答門人毛景岩

  答張稷若書

  與館中諸公書

  與朱長源

  答人書

  與李子德

  與公肅甥一

  與公肅甥二

  又與公肅甥書

  與李霖瞻

  又與李霖瞻

  與李星來

  又與李星來

  與魏某一

  與魏某二

  與魏某三

  與李中孚

  答陳亮工

  與王山史

  與戴楓仲

  與姪公成

  與

  答王山史之一

  答王山史之二

  答王山史之三

  答湯荊峴

  與關中友人書

  與友人書

  答原一甥

  答公肅甥

  與弟大雲

  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答遲屏萬

  與熊耐荼之一

  與熊耐荼之二

  答再從兄書

  答俞右吉

  ○答門人毛景岩 【 諱今鳳,貢監,長洲人。】

  所問汪承毛後,鈍翁之言亦頗合於理。但末段多受產一議,便似有為而作,以豫箝毛氏之口,為一篇之蛇足耳。令伯廣之之嗣於毛,有祖無禰,此乃前人之失;然而廣之終身不易姓者,自必有說。今為子者,將改其已沒之父使之姓汪,亦非理之所安。徵諸近代故事:魏恭簡公,崑之大儒也。其家一世姓魏,一世姓李,相為昭穆,傳之二三百年,此必有不得已而為之者矣。乃若海寧之陳,為宋高太尉之後,登科者數世,皆以陳為姓。及百史得罪,而彥升欲復姓高,則世論反以為譏。蓋君子於名之不正,不可自我而作,苟其受之先人,沿之昔日,則亦「無改於父之道」而已。況毛之與汪,共出姬文,不得以莒、鄫非族為比。

  ○答張稷若書 【 諱爾岐,山東人。】

  別論諄諄,深感厚意,然有所不得已者。弟章丘冊地一十頃,就中原主謝世泰占產反多誣陷,足下謂此豈得已而為之哉?久客歷下,杜門守歲,不免飢寒,亦復何樂於此?來教謂此莊必賣去方斷葛藤。今非無願買之人,而田虧糧羨,至四五十畝,誰肯包賠?此必不成之事。萬一天下有此癡人,某亦決不肯糊塗相付,以彼人之欺我者而轉欺人也。若欲拱手讓之,以博高潔之名,則當萊人搆禍之日,便宜舍此而去,不應至今日而方始躊躇,退不成俗人,進不成高士也。孔子曰:「以直報怨,而不報無道,止於南方之強,非君子之中也。」使虞、芮之君一讓一不讓,而文王許之,是長亂而施奪也。無以聽諸侯之訟,而立萬民之師矣。王符有云:「痛不著身,言忍之;錢不出家,言與之。」此天下之通弊,而山左之人,則更有異焉者。於外來之客,則望之為伯夷,而獨許其鄉之人之為盜跖,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凡□所以言此者,蓋為一二輩悠悠之口,若足下之至誠相愛,則中心藏之矣。但得反我汶陽,亦自不為已甚,一切蜚書嫚語,置之勿問,此於寬身之仁有餘矣。

  ○與館中諸公書

  視草北門,紬書東觀,一代文獻,屬之鉅公,幸甚幸甚。列女之傳,舊史不遺,伏念先妣王氏未嫁守節,斷指療姑,立後訓子,及家世名諱並載張元長先生傳中。崇禎九年巡按御史王公 【 一鶚】 具題,奉旨□旌表。乙酉之夏,先妣時年六十,避兵於嘗熟縣之語濂涇。謂不孝□曰:「我雖婦人,身受國恩,義不可辱。」及聞兩京皆破,絕粒不食,以七月三十日卒於寓室之內寢。遺命炎武讀書隱居,無仕二姓。迄今三十五年,每一念及,不知涕之沾襟也。當日間關戎馬,越大祥之後,乃得合葬於先考文學之兆。今將樹一石坊於墓上,藉旌門之典,為表墓之榮。而適當修史之時,又得諸公以卓識宏才而膺筆削之任,共姬之葬,特志於春秋,漆室之言,獨傳於中壘,不無望於闡幽之筆也。炎武年近七旬,旦暮入地,自度無可以揚名顯親,敢瀝誠哀懇,冀採數語存之簡編,則沒世之榮施,即千秋之風教矣。張傳「通及先年□疏劄,並在總裁□葉□張兩君函中,因乏謄手,不能遍呈並祈鑒宥」

  ○與朱長源 【 諱樹滋,陝西富平人。】

  五服考異一部計已送上矣。將卜居敷水、南山之麓□□□□□□□□□□冊府元龜一書,自隋以前大抵皆史文,不及覆閱。唐及五代多採之會要。今新舊唐書、五代史之所無者,錄出數百條,入日知錄等書。其元帙舛譌,不敢擅改,並貼紅簽於上方。舊唐書誤字,則用硃筆改正,并補欠十六張,已成完書。至於所託十三經、廿一史一時未得贏餘,幸徐為訪求,俟將來現買可也。

  ○答人書

  貴宗為周康叔之後,令曾祖念劬先生分符濟北,去後歌思循吏之聲,自足傳于百代。僕非敢靳一言,但一切贊美傳述之文,孔子謂之「方人」,謂之「務外」。恐得罪于聖門,有損於己而無益於人,故寧蹈方命之愆而不敢作也。今錄與人書一通奉覽,惟諒之。

  ○與李子德 【 諱因篤,官翰林,富平人。】

  愚以祁人一事留滯汾州,而家中忽報亡室之訃,病弟穉孫懸望殊切。幸既足與衍生相從在此,即命衍生設位成服,朝夕祭奠,於禮無闕。今將以明年四月一往吳下,春暮先至華陰,恐匆匆不能叩宅。然一至必當專信相聞,不知弟無他適否,可先寄一字山老處□之。汾州米價每石二兩八錢,大同至五兩外,人多相食。在此日用之費,三倍華下。至此間風景,大非昨年,今冬又值奇寒,終日煤炭中坐,甚悔此一來矣!

  ○與公肅甥一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吾甥宜三復斯言,不貽譏於後世,則衰朽與有榮施矣。此中自京兆抵二崤皆得雨,隴西、上郡、平涼皆旱荒,恐為大同之續。與其賑恤於已傷,孰若蠲除於未病。又有異者,身為秦令,而隔河買臨晉之小兒,閹為火者,以充僮竪,或言曾割死一人,前聞駭不敢信,頃乃得實據,□有□□遺事奉覽,可想而知其人也。豈非自陝以西別一世界乎?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義,而其本在於養廉。故先以俸祿一議附正,然此今日所必不行,留以俟之可耳。九經之外,所著大抵如此。世有孟子,或以之勸齊梁,我則終於韞匵而已。

  ○與公肅甥二

  又

  邸報見二疏,深切時事。其捐納一疏,似必准行,但恐行之而徒為大吏添一鑛穴也。吾向在華山,有建朱夫子祠堂之議,今令遲君慨然為之。轉求作記一通,輒已具稿,幸吾甥更為刪潤,發至曲沃。崇禎報有副本否?若來都門,可得借閱否?陳鼎和誌銘久成,有一二□時語,且不出也。

  ○又與公肅甥書

  修史之難,當局者自知之矣。求藏書於四方,意非不美,而西方州縣以此為苦,憲檄一到,即報無書。所以然者,正緣借端派取解費,時事人情,大抵如此安望有澄清之日乎。竊意此番纂述,止可以邸報為本,粗具草藳,以待後人,如劉昫之舊唐書可也。 【 唐武宗以後無實錄。】 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方有活板,自此以前,並是寫本。而中秘所收,乃出涿州之獻,豈無意為增損者乎?訪問士大夫家,有當時舊鈔,以俸薪私購一部,擇其大關目處略一對勘,便可知矣。吾自少時,先王父朝夕與一二執友談論,趨庭拱聽,頗識根源,但年老未免遺忘,而手澤亦多散軼,史藳之成,猶可辯其涇渭。今日作書,正是劉昫之比,而諸公多引洪武初修元史故事,不知諸史之中,元史最劣,以其旬月而就,故舛謬特多。如列傳八卷速不台,九卷雪不台,一人作兩傳;十八卷完者都,二十卷完者拔都,一人作兩傳,幾不知數馬足,何暇問其驪黃牝牡耶?然此漢人作蒙古人傳,今日漢人作漢人傳,定不至此。 【 亦有如谷林蒼以張延登、張華東為兩人者。】 惟是奏章是非同異之論,兩造並存,而自外所聞,別用傳疑之例,庶乎得之。此雖萬世公論,卻是家庭私語,不可告人以滋好事者之騰口也。

  ○與李霖瞻 【 諱浹,官□□令,山東德州人。】

  去臘令弟老年翁都中郵到手札,甚感惓切,且知福履彌劭,欣慰欣慰。令弟既侍直鑾坡,執事便可優游林壑,亦人生難得之際會也。又承念及雨公及小兒,敬謝敬謝。雨公改字既足,今從弟問字,二年中便通三經。而小兒以既足為師,名以衍生,亦頗謹飭。本經毛詩已完,令節讀五經,兼誦先輩八股文百篇,意不在覓舉也。趍庭變學,既已引置莊嶽之間;挾策讀書,亦多從遊舞雩之下。執事謂弟在山東,能有此景況否耶?然弟尚欲為不滯一方之見,今年三月出關,為嵩少之遊,但不事干謁,行資蕭然,故未得東來一晤也。從弟子嚴今將六旬,連得二孫,今抱其一為亡兒之嗣;而其父洪慎略有才幹,家亦小康。他日南北皆可遺種,而老身尚健,亦可往來。既荷注念之殷,不敢不覼縷以報也。□于不預薦牘,為第一可喜事,則星翁已寄書稱慶,不煩再述矣。

  ○又與李霖瞻

  西行以後,得令弟年翁書者四,得執事書僅一而已。引領東望,我勞如何!執事既有令弟日在鸞坡,而郎君終制,正值秋闈折桂之時,優游家園,無營無競,此天之所以篤厚於世德之君子也,羨之誦之。弟猶子衍生前歲曾蒙青眄,今已隨其師至關中,稍知禮法,不好嬉戲,竟立以為子。而崑山從弟子嚴連得二孫,又令荊妻抱其一,以為殤兒之後。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至此間風俗,大勝東方,雖未卜居,亦有安土之懷矣。詳在星翁書中,可互觀之。東西殊邈,未得專人馳候,往來估客亦復難得,好音仍付京師轉寄為便。

  ○與李星來 【 諱源,官□□令,德州人。】

  嘉平接手札,并二詩及論語義,為之歎服。然得無令時賢張目而視耶?弟與執事別後,有可喜者五事:關中士大夫相迎,而弟亦決意入關,一也;不掛名薦牘,二也;嗣子頗嘉,三也;遣妾,四也;江南又得孫,五也。詳在霖翁札中,可互觀之。今華山有過□近山二處寓□,皆友人所構。弟尚未嘗經營,而又出為伊澗、嵩山、少室、大隗之遊,今已至睢州矣。都中書至云,當俟薦局稍冷,□□來此,且三數親知俱未赴京,弟此行或即西旋而未東來也。□旅之□□徧天下都是我去依人,而關中卻是人來附我,□□□□或與或求,制府幣交欲屈之至省城而不得,司道至命駕山中親訪,然後答之。頃聞聘使將至,即飄然下吳,以示不可□樊之意。看此光景,異日似可徜徉自遂,惟俟小兒衍生姻事一定,即為向平長往之計。

  ○又與李星來

  別後止得去秋一字,及託廣平路世兄專役東來,而僅台銜一帖見報,殊以不得書問為悵。然知起居節適,南面百城,良朋滿座,留連風月,播為詩章;而長君宦況清嘉,仲叔二君英飆繼起,季子亦誦詩舞勺時矣。秋闈折桂,旦夕俟之,苦此中不得山東錄耳。今春薦剡,幾徧詞壇,雖龍性之難馴,亦魚潛之孔炤。乃申屠之跡,竟得超然,叔夜之書,安於不作,此則晚年福事。關中三友:山史辭病,不獲而行;天生母病,涕泣言別;中孚至以死自誓而後免,視老夫為天際之冥鴻矣。此中山水絕佳,同志之侶多欲相留避世。愚謂與漢羌烽火但隔一山,彼謂三十年來在在築堡,一縣之境,多是千餘,人自為守,敵難徧攻,此他省之所無,即天下有變而秦獨完矣。未知然否?敝莊託魏令君料理,聞其已逐劉成志而換新管之人,未知近日光景如何?幸詳示之。仲老年翁想康健,弟年衰目病,不能作書,霖翁啟可互觀之。

  ○與魏某一 【 章丘令】

  頃至關中,適以制府之招,前赴壠右,東來之期,尚未可卜。薄產在彼既承金諾,必蒙照拂。但劉成志係無賴棍徒,遲進亦不過一雇工之人,無異使羊將狼。恐此莊向日租銀每年一百六十兩,若安派莊頭辦課之外,尚可寬然有餘,此為久策;若使委之成志,亦須取一包管辦課甘結,此為暫策。二者不行,異日必以賠糧見禍,執事一片盛心,不反墮小人之狡計乎?及今圖之,猶未為晚,伏乞垂神。

  ○與魏某二

  又

  自來關西,再更裘葛。想近祉□□,頌聲洋溢,三年報最,政成民和,書名御屏,飛舄京、雒,指日竢之。匪□佞佞。小莊向煩清思,惟恐所委皆非馴謹之輩,以致下病農夫,上悮國課。前者輦下書來,聞已換人管理,而未得其詳,便中懇賜一報音于韓元少處,俾□稍知彼中情事。今秋當自河東一赴都中,再容專候。

  ○與魏某三

  又

  春杪一別,忽焉半載,每領大教,永懷不忘。以九月二日入關,重登華嶽,且喜羽檄初停,四郊無警,而此中一二賢者,復有式廬擁篲之風。汧、渭之間,將恣游矚,未能即返,便羽託此奉候。章丘久無音問,便中幸囑之留神。

  ○與李中孚 【 諱顒,博學宏詞,不出,陝西盩厔人。】

  前書欲寄李雪木而驪駒已駕,適遲令君來過,云當為致之,竟得回音,亦不知踵門者何人也。足下近履彌勝,貴里自息兵之後,生聚稍得如前否?衰疾漸侵,行須扶杖,南歸尚未可期。久居秦、晉,日用不過君平百錢,皆取辦囊橐,未嘗求人。過江而南,費須五倍,親朋乞假,復在其外。舟車所歷,來往六千,求人則喪己,不求則不達,以此徘徊未果。然而關中、河東毫無未了,時行則行,別無牽絓也。山史已於三月中南游蘇、杭,須明歲秋冬可回。乃華令遲君託人致意,謀為朱子祠堂,卜于雲臺觀之右。捐俸百金,弟亦以鹺臺之贈四十金佐之。七月四日買地,十日開土,中秋後即百堵皆作。然堂廬門垣,備制而已,不欲再起書院。此時民風不美,若有餘房一二間,便為賭博之場矣。惟祠中□用主像,遵足下前諭,主題曰太師徽國文公朱子神位,像合用林下冠服,敢祈足下考訂明確示之。太夫人祠已建立否?委作記文,□豈敢固辭,以自外於知己。顧念□之先妣以貞孝受旌,其事已表白于三吳,仰聞執事。頃俾舍姪于墓旁建一小祠,而為不肖子孫百方阻撓。如蠻如髦,尚未得立,日夜痛心!向未白之足下,今承命諄切再三,遂不敢匿其情。若使不立母祠,而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為不敬其親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貴地高人逸士甚不乏人,似不須弟;若謂非弟不可,則時乎有待。敝縣二年無正官,得一中材,便可主其事。鄙願已就,方可為人泚筆耳。□目下暫往河東,奉主有日,仍當至此。倘遇春融,當一覽杜曲、終南之勝,并叩精廬,足下其勿以闊別為悲也。

  ○答陳亮工 【 諱芳績,常熟人。】

  音問久闊,正在佇懷,忽接來札,知近履平善,令祖尊君之喪,皆已終事,為之慰忭無已。此宣尼所云「孝子之終」,而孟子以為「可當大事」者也。□矢不為人作文二十年矣,屬誌銘,獨以昔日逢亂之際,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愛,誼不敢辭,已具一藳,藏之篋中。而來教復託□轉求於當世之顯者,則又自忖楊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未足以耀九原而傳異日也。今再命之,其敢終秘而不出乎?可錄葬年月日并新阡某地一一示之,但付達夫舍姪,必不浮沈。褊性幽棲,遂來華下,三千里之程,或未能亟達耳。素車祖送,有關大禮,如何如何!馬表兄近況想佳,並煩致念。貴地惟予先曾有一字,如永明、虞廷、崑良諸君,並無恙否?便中及之。

  ○與王山史 【 諱弘撰,字無異,薦舉。陝西華陰人。】

  董子曰:「君子甚愛氣而謹游于房。是故新壯者十日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壯,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以月當新壯之日,而上與天地同節矣。」□年五十三,遭西河之戚,未有繼嗣。及辛亥歲,年五十九,在太原遇傅青主,俾之診脈,云尚可得子,勸令置妾,遂于靜樂買之。恃其筋力尚壯,亟于求子,不一二年而眾疾交侵,始思董子之言而瞿然自悔。會江南有立姪衍生之議,即出而嫁之。嘗與張稷若言:青主之為人,大雅君子也。稷若曰:「豈有勸六十老人娶妾,而可為君子者乎?」僕無以答也。又少時與楊子常先生最厚,自定夫亡後,子常年逾六十,素有目眚,買妾二人,三五年間目遂不能見物。竟得一子已成童而復夭亡,同於伯道矣。此在無子之人猶當以此為戒,而況有子有孫,又有曾孫者乎?有曾孫而復買妾,以理言之,則當謂之不祥;以事言之,則朱子斗詩有所謂好人歎者,即西安府人,殷鑒不遠也。伏念足下之年五十九同於弟,有目疾同於子常,有曾孫同於西安之「好人」,敢舉此為規,未知其有當否?

  ○與戴楓仲 【 諱廷栻,山西祁縣人。】

  大難初平,宜反己自治,以為善後之計。昔傅說之告高宗曰:「惟干戈省厥躬。」而夫子之繫易也,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左傳載夫子之言曰:「臧武仲之智而不容於魯,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苟能省察此心,使克伐怨欲之情不萌於中,而順事恕施,以至於「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則可以入聖人之道矣。以向者橫逆之來,為他山之石,是張子所謂「玉女於成」者也。至於臧否人物之論,甚足以招尤而損德。自顧其人能如許子將,方可操汝南之月旦,然猶一郡而已,未敢及乎天下也。不務反己而好評人,此今之君子所以終身不可與適道,不為吾友願之也。臨別惓惓,進此藥石,惟原其戇直,幸甚。

  ○與姪公成 【 名□琦,衍生胞兄,吳江人。】

  五月一日忽接尊公訃音,為之驚悼!即於華陰寓中設一薄祭,率衍生拜奠。仍具菲儀一兩寄上,吾姪幸收而致之靈筵。衍生既為人後,尊無二上。止服期年,其心喪仍二十七月而畢。專此附慰,并啟尊堂知之。 【 衍生謹識:衍生本生父諱鼎文,字闇公。】

  ○與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後,篤志經史,其於音學深有所得。今為五書以續三百篇以來久絕之傳,而別著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卷。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而未敢為今人道也。向時所傳刻本,乃其緒餘耳。

  ○答王山史之一

  仲復之言,自是尋常之見。雖然,何辱之有?小星、江汜,聖人列之召南,而紀叔姬筆於春秋矣。或謂占之媵者皆姪娣,與今人不同。誠然。然今人以此為賤者,不過本其錙銖之身價而已,價與義有時而互為輕重。記曰:「父母有婢子,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夫愛且然,而況於其五十餘年之節行乎?使鄉黨之人謂諸母之為尊公媵者,其位也;其取重於後人而為之受弔者,其德也。易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諸母當之矣。君子以廣大之心而裁物制事,當不盡以仲復之言為然。將葬,當以一牲告於尊公先生而請啟土。及墓,自西上,不敢當中道;既窆,再告而後反。其反也,虞於別室,設座不立主,期而焚之。

  ○答王山史之二

  仲復之言,自是尋常之見。雖然,何辱之有?小星、江汜,聖人列之召南,而紀叔姬筆於春秋矣。或謂古人媵者皆姪娣,與今人不同。誠然。然記曰:「父母有婢子,甚愛之,雖父母沒,沒身敬之不衰。」夫愛且然,而況五十餘年之節行乎?使鄉黨之人謂諸母之為尊公媵者,其位也;其取重於後人,而為之受弔者,其德也。易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諸母當之矣。君子以廣大之心而裁物制事,當不盡以仲復之言為然。將葬,當以一牲告於尊公先生而請啟土。及墓,自西上,不敢當中道;既窆,再告而後反。其反也,虞於別室,設座不立主,期而焚之。先祖有二妾,炎武所逮事,其亡也,葬之域外。此固江南士大夫家之成例,而亦周官冢人或前或後之遺法也。今諸母之喪,為位受弔,加於常儀,以報其五十餘年之苦節足矣。若遂欲祔之同穴,進列於左右之次,竊以為非宜。追惟生時「實命不同」,「莫敢當夕」之情,與夫今日葬之以禮,「沒身敬之不衰」之義,固不待宋仲幾、魯宗人釁夏之對也。謹復。

  ○答王山史之三

  四月杪自曲周遣人入都至貴寓,言駕已西行數日,甚慰。自今以往,以著書傳後學,以勤儉率子弟,以禮俗化鄉人,數年之後,叔度、彥方之名,翕然于關右,豈玉堂諸子之所敢望哉?弟今年涉伊闕,出轘轅,登嵩山,歷大騩,將有淮上之行,而資斧告匱,復抵西河暫憩,未獲昕夕一堂,奉教左右,良為憮然!前寄次耕詩,有關中二臣語,及三月十九日嵩山絕句,度已呈覽。頃子德有札來云:「聞將特聘先生,外有兩人。」弟遂作一書與葉訒庵,託為沮止。今則纂修之事,屬之舍甥,似可免於物色。其書仍付既足錄上,與關中同志觀之。既足英年好學,今在尊府,朝夕得領訓誨,弟嘗惓惓以究心經術、親近老成為囑。小兒衍生雖極魯鈍,尚未有南方驕慢習氣,幸待之以嚴,勿作外人視也。弟在此待祁縣之物,西來之期,未卜早晚。六令弟並仲和不及另柬,統此不悉。

  ○答湯荊峴 【 諱斌,睢州人,官江南巡撫。】

  兩函併至,深感注存。足下有子產博物之能,子政多聞之敏,而下問及於愚耄,不知臣精銷亡,少時所聞,十不記其二三矣。聞之前輩老先生曰:太祖實錄凡三修:一修於建文之時,則其書已焚,不存於世矣;再修於永樂之初,則昔時大梁宗正西亭曾有其書,而洪水滔天之後,遂不可問;今史宬所存,及士大夫家諱實錄之名,而改為聖政記者,皆三修之本也。然而再修三修所不同者,大抵為靖難一事。如棄大寧而并建立之制,及一切邊事書之甚略,是也。至於潁、宋二公若果不以令終,則初修必已諱之矣。聞之先人曰:實錄中附傳於卒之下者,正也;不係卒而別見者,變也。當日史臣之微意也。王元美先生作信國公詩曰:「所以恩澤終,潁、宋乃反是。」蓋謂二公之不得其死,而不可謂之誅。且以漢事言之:武帝之於劉屈氂,謂之誅,可也;成帝之於翟方進,謂之誅,不可也。是史臣之所以微之也。今觀卒後恩典之有無隆殺,則舉一隅而三可反矣。至於即主位之月日,當如來諭,以實錄為正。適有便人往雎,率此奉報并謝勤惓。自萬曆以還,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姑以目所嘗見之書,其刻本則如辛亥京察記事、遼事實錄 【 王在晉】 ,清流摘鏡 【 王嶽】 ,傃菴野鈔、同時尚論錄 【 二書並蔡□□】 ,愨書 【 蔣德璟】 ;鈔本則如酌中志 【 劉若愚】 ,慟餘雜記 【 史惇】 之類皆不可闕,而遽數之不能終也。蒐羅之博,裁斷之精,是在大君子而已。

  ○與關中友人書

  增三年之喪為三十六月,起於唐弘文館直學士王元感,已為張柬之所駁,而今關中士大夫皆行之。喪服小記曰:「再期之喪,三年也。」三年問曰:「至親以期斷,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古人以再期為三年,而於其中又有練祥之節,殺哀之序,變服之漸,以其更歷三歲而謂之三年,非先有三年之名,而後為之制服也。今於禮之所繇生者既已昧之,抑吾聞之,君子之所貴乎喪者,以其內心者也。居處不安,然後為之居倚廬以致其慕,食旨不甘,然後為之疏食水飲以致其菲;去飾之甚,然後為之袒括、衰麻、練葛之制以致其無文。今關中之士大夫,其服官赴舉,猶夫人也,而獨以冠布之加數月者為孝,吾不知其為情乎?為文乎?如以其文而已,則關中之士大夫平居無服之時,固許子之所謂奚冠而冠素者,而曾是以為孝乎?先王之禮,不可加也,從而加之,必其內心之不至也。其甚者,除服之日而有賀。夫人情之所賀者,其不必然者也。得子也,拜官也,登科也,成室也,不必然而然,斯可賀也。故曰:婚禮不賀,人之序也。以其為人事之所必然,故不賀也。喪之有終,人事之必然者也,何賀之有?抑吾不知其賀者,將於除服之日乎?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是日也,以喪禮處之而不可以除。將以其明日乎?則又朝祥暮歌之類也。賀之為言,稍知書者已所不道,而王元感之論則尚遵而行之。使有一人焉,如顏丁、子羔之行,其於送死之事,無不盡也,而獨去其服於中月而禫之日,其得謂之不孝哉?雖然,吾見今之人略不以喪紀為意,而此邦猶以相沿之舊,不敢遽變,是風俗之厚也。若乃致其情而去其文,則君子為教於鄉者之事也。

  ○與友人書

  日知錄初本乃辛亥年刻。彼時讀書未多,見道未廣,其所刻者,較之於今,不過十分之二。非敢沽名衒世,聊以塞同人之請,代抄錄之煩而已。至于三代之英,固聖人所有志;百姓之病,亦儒者所難忘。竊欲待一治於後王,啟多聞於來學,而六藝之精微罔析,群言之浩博靡窮。記曰:「學然後知不足。」信哉斯言!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後人,而不當但為稱譽之辭也。若乃鄙俗學而求六經,舍春華而食秋實,為山期于覆簣,祭海必于先河,則區區于同志有厚望焉。而擿埴索塗之夫,不足為壤流之一助矣。率此布謝,并冀起予。

  ○答原一甥 【 諱乾學】

  募助一事,惟吾甥為之。吾別營一宅于山下堡內,不住祠中。其築造典守,自有秦人,譬如禪師不管常住之事也,亦可知之。章丘莊事託之魏令,且以幣往,復書一力照管,收租辦課矣。但必得取莊頭攬狀付來為憑,而索之至再,尚未寄至。吾甥到京,幸為我特作一書與之。從提塘發去,而令元少便中取其報音可也。

  ○答公肅甥 【 諱元文】

  札中所論,古人有云:「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已乎?科場文字之謬,此特政之小者,且今日吏道雜而多端,其病又不僅在乎科場也。世有王景略者出焉,而又得如苻永固之主者任之,其庶幾乎?日知錄二集想是八九年前之書,已不可用。今所著三四十卷,前十卷詮五經者,已錄送原一,其四書尚未全,而以後所譚興革之故,須俟閱完實錄,并崇禎邸報一看,然後古今之事,始大備而無憾也。熊明府心緒甚不佳,亦未必煩之也。一人自有一人之苦,語曰:「今之從政者殆而!」如我者卻有病中之樂耳。大雲弟一字附致。

  ○與弟大雲 【 諱巖】

  自弱冠以來,論文道古,昕夕相依者,惟叔父一人,竟作終天之別。每至清風朗月,思之黯然!前託原一甥致奠五金,想已到靈筵,而終以未得躬詣為恨,不知今已卜葬否乎?吾雖飄零異地,而文章一道,頗為當世所推。念叔父生平,吾集中不可無一篇文字,情至之言,又不在臚列也。作狀一通,曾于都門一示白公,為之出涕。時方擾攘,未便錄寄。今思吾年六十有八矣,餘日無多,豈可不一示吾弟,使焚之於叔父神主之前乎?故特送上。崑山吳同初名其沆,吾兩人好友也。有詩稿一冊在叔父處,吾亦有之而不全。可借與汝嘉姪,將其中五言絕七言絕句抄來。叔母想康寧,并祈致問。僑卜華山,將與黃冠偕隱,良晤未期,臨書悵惘!

  ○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天生豪傑,必有所任,如人主之於其臣,授之官而與以職。今日者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亂。使遂溘焉長逝,而其於此任已不可謂無尺寸之功,今既得生,則是百姓保留而□璽書之勉勞者也,又可怠於其職乎?今有一言而可以活千百萬人之命,而尤莫切於秦、隴者,苟能行之,則陰德萬萬於于公矣。請舉秦民之夏麥秋米及豆草一切徵其本色,貯之官倉,至來年青黃不接之時而賣之,則司農之金固在也,而民間者倍蓰之出。且一歲計之不足,十歲計之有餘,始行之於秦中,繼可推之天下。然謂秦人尤急者,何也?目見晉人倚藉旂勢,將銀放與鳳翔之民,一兩要麥三石,一兩要米四石,此尚能支持歲月否乎?捐不可得之虛計,猶將為之,而況一轉移之間,無虧於國計乎?然此必不能行者也。易曰:「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至於勢窮理極河決魚爛之後,雖欲徵其本色而有不可得者矣。救民水火,莫先於此,使小民得以存其生,而事可次第舉也。病中思此,已筆之於書,而未告諸在位。及讀國史,有正統中,遣右通政李畛等官糶米得銀若干萬之書,則昔有行之者矣。特建此說,以待高明者籌之。

  ○答遲屏萬 【 諱維城,華陰令。】

  弟至曲沃三日而大病,嘔泄幾危,幸遇儒醫郭自狹三五劑而起。今飲食已得如常,惟末疾未愈,艱于步履。寓郊外韓進士旬公書齋,熊明府來視者十次,尚未入城一拜,其衰憊可知。然老年臺注存之雅,與建祠大事,雖病中未嘗忘也。重承台札下頒,知不日告成。老年臺尊儒誨學之意,勤矣至矣!下令于流水之原,又可識莅事之精敏矣。

  今服豨苓丸,稍有效驗。而祁寒漸逼,未能出戶。意欲求擇二月上丁後吉日送主,□必當勉力一來,不知可否?先此附報。

  ○與熊耐荼 【 諱僎,曲沃令。】 之一

  承鹺臺 【 (殘稿書眉有注云:黃斐字菉園。)】 傾蓋之雅,惓惓甚篤。不謂下榻五日,而忽聞太夫人之訃,為之愴然!但文結未到,交代之期或仍須秋杪也。□于四月十日仍返華下,茂林間館,起看仙掌,坐擁百城,足以忘暑。且俟七月中方過沃邑,一切謝私,統容面罊。中秋後擬都門一行,敝門人與小兒或可寄留花縣否?三峰之下,弟所願棲遲以卒歲者,而土瘠差煩,地衝民貧,非所以為後人計;又恐如今春環縣鎮原之事,風鶴乍驚,關河難越,故東嚮而思託足耳。恃在知愛,輒敢覼縷,不悉。

  ○與熊耐荼之二

  弟已移至坡下韓公宣(即旬公,諱宣,己未進士)齋中。蓋羇旅之人,疾病顛連,而託跡于所知,雖主人相愛,時有蔬菜之供,而饔飧一切自給,在我無怍,于彼為厚,此人事之常也。若欲往三四十里之外,而赴張兄之請,則事體迥然不同。必如執事所云:有實心向學之士,多則數人,少則三四人,立為課程,兩日三日一會,質疑問難,冀得造就成材,以續斯文之統,即不能盡依白鹿之規,而其遺意須存一二,恐其未必辦此,則徒餔啜也,豈君子之所為哉?一身去就,係四方觀瞻,不可不慎!廣文孫君與弟有舊,同張兄來此,劇論半日,當亦知弟為硜硜踽踽之人矣。

  ○答再從兄書 【 諱維】

  開椷睹書,詞,姪洪徽之詞也;筆,兄之筆也。不答姪而答兄,從質也。乃報書曰:

  孰使我六十年垂白之貞母,流離奔迸,幾不保其餘生者乎?孰使我一家三十餘口,風飛雹散,孑然一身,無所容趾者乎?孰使我遺貲數千金,盡供猱攫,四壁并非己有,一簪不得隨身,絕粒三春,寄飡他氏者乎?孰使我天性骨肉,並疇萋斐,克恭之弟,一旦而紾兄,聖善之母,一旦而逐 【 (原作遂)】 子,讒人罔極,磨骨未休,怨不期深,傷心最痛者乎?孰使我諸父宗人,互尋讎隙,四載訟庭,必假手剪屠而後快者乎?孰使我四世祖居,日謀侵占,竟歸異姓,謝公辭世,不保五畝之家,欲求破屋數間而已亦不可得者乎?孰使我倍息而舉,半價而賣,轉盼蕭然,伍子吹篪,王孫乞食者乎?孰使我一廛不守,寸畮無遺,奪沁水之田,則矯烝嘗為號;攘臨川之宅,則假廟宇為辭,巧立奇名,併歸鯨罟者乎?孰使我旅人焚巢,舟中遇敵,共姬垂逮於宋火,子胥幾殞于蘆漪者乎?孰使我父母之國,邈若山河,凡我婣友,居停半宿,即同張儉之辜,接話一茶,便等陳容之僇,絕往來,廢賀弔,回首越吟,悽其淚下者乎?孰使我歲時蜡臘,伏地悲哀,家人相對,含酸飲泣,叫天而蒼蒼不聞,呼父而冥冥莫曉者乎?夫人生一世,所懷者六親也,所愛者身也,所戀者田宅貨財也,所與居者婣舊鄉曲也。有一于此,必不忍出一旦忿悁之行,而決然與人為難也。舉四者而無望焉,情知其必至於死亡,則將有激焉而不暇顧。承來教諄諄,豈不知弟之與兄分屬同曾,恩叨再從,第念人之生也,有母而後有兄,母阽危且死,不得顧兄矣;有身而後有兄,身將死,不得顧兄矣!為我也兄者,則必不為主人也暴客;為主人也暴客者,則不為我也兄;人之暴客而我以為兄,不得顧兄矣!今兄曰:主持有人,同謀有人,吾無與焉。不思燎原之燄,始自何人?虎項金鈴,當問繫者。況寶玉大弓,未歸魯庫,法書名畫,尚在桓玄;苟曰事不繇身,何異盜鐘之惑?且貞母何辜,遂同抄沒;即 【 原作郎】 藐孤有罪,未至溘亡,共有人心,得無哀痛!伏冀翻然易慮,「取之以天,還之以天」 【 郅惲諫王莽語,】 俾老母得以粗糲終天年,而八口不至填溝壑,其何樂乎與同枝為不戴之讎也!昔華元告楚,不隱國情,今計屈途窮,久生亦復何聊!而承命必索報音,敢不具布下忱,仰塵台聽,兄實圖之。

  ○答俞右吉

  接手書,知先生所以教誨學者之意甚篤,而衰鈍之資無以克副。所論春秋諸家及胡文定作傳之旨,極為正當。在漢之時,三家之學各自為師,而范寧註穀梁,獨不株守一家之說。至唐啖、趙出而會通三傳,獨究遺經:至宋孫、劉出而掊擊古人,幾無餘蘊。文定因之,以痛哭流涕之懷,發標新領異之論,其去游、夏之傳,益以遠矣。今陸氏之纂例,劉氏之權衡、意林,並有其書,惟尊王發微未見。而後儒之辯春秋,其散見于志書文集者,亦多抄錄,未得會稡成帙。若鄙著日知錄春秋一卷,具有一二百條,如:「君氏卒。」「禘於太廟,用致夫人。」當從左氏;「夫人子氏薨。」當從穀梁;「仲嬰齊卒。」當從公羊;而「三國來媵」,則愚自為之說,蓋見碩人詩云:「東宮之妹」,正義以為「明所生之貴」,而非敢創前人所未有也。因乏寫手,一時未得奉寄,惟就來書所問二事敬錄以上,然亦未知合否?祈為正之。至乃向日流傳友人處詩文,大半改削,不知先生於何見之?恐不足溷高明也。書箑留京邸未到,尚稽詶答,附錄與敝人一詩博笑。此際郵筒以紙為便,扇則難攜也。率爾附復,曷勝馳企。